2014年8月31日

"都是龍袍惹的禍" 觀後感

製作: 香港話劇團
地點: 香港大會堂劇院
場次: 30 Aug 2014 (Sat) 14:45
編劇: 馮惠森
導演: 司徒慧焯
監製: 梁子麒
主要演員: 劉守正, 陳淑儀, 彭杏英, 凌文龍, 高翰文, 雷思蘭, 黃慧慈, 王維, 邱廷輝, 孫力民

故事大綱:
咸豐帝駕崩後, 同治(凌文龍 飾)即位, 因其年幼, 由顧命八大臣輔政, 辛酉政變後, 大權落在慈禧太后(彭杏英 飾), 慈安太后(雷思蘭 飾)及恭親王奕訢(高翰文 飾)手上. 同治滿腔熱忱, 一心想大展拳腳, 然而在慈禧的嚴厲管教下, 未能發揮所長, 故此鬱鬱不得志. 宦官安德海(劉守正 飾), 在辛酉政變中立功, 受到慈禧寵信, 權勢日漸強大, 貪污干政, 引起同治, 慈安及奕訢對他不滿. 在慈禧的默許下, 安德海以"採辦龍袍"為名私自出宮, 這本來違反了大清祖訓, 他不理安邦太(孫力民 飾)的勸告, 沿途招搖高調大張其鼓, 途經山東, 受到巡撫丁寶禎(陳淑儀 飾)的注意. 丁寶禎與奕訢等人密議, 決定以"宦官私自出宮, 有違祖訓"為由, 將安德海逮捕. 慈禧得悉後大為震怒, 立即下懿旨到山東要求放人, 丁寶禎面對這情景, 深感矛盾, 最後還是決定"前門接旨, 後門斬首", 把安德海處死, 其妻子馬小玉(黃慧慈 飾)被發配當軍奴. 安德海死後, 李連英(邱廷輝 飾)取代了他的位置.

------

這部作品, 也是筆者首演沒觀賞過, 於是在重演時優先考慮, 納入了八月份觀賞劇目表.

故事裡, 安德海與丁寶禎及奕訢勾心鬥角的關係, 與及身處的地方, 就是現代的職場及政治環境的寫照, 依附著一個勢力, 可以使人飛黃騰達, 也可以使人萬劫不復, 安德海的命運就是如此.

演員方面, 各人能夠保持著香港話劇團的一貫水準, 大致平穩, 沒多大驚喜. 筆者覺得最"搶"及動容的演員是黃慧慈, 她是飾演安德海的妻子, 有點不懂禮節, 傻大姐的角色, 演得恰到好處.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 就是當安德海被斬首前, 他的表現歇斯底里, 把衣服脫掉全裸, 道出為了生活而自閹入宮的辛酸, 劉守正發揮得很不錯. 由於筆者坐的位置距離頗遠, 看不清他的下體如何化妝得像被閹割了的樣子, 筆者對此十分好奇.

佈景方面, 沒有華麗的佈置, 只用一個台便交待了多個場景. 在其中一個分場, 當丁寶禎煮了宮保雞丁後, 整個場內香氣四溢, 這個效果如何造出來, 也令筆者覺得很好奇.

總括來說, 這部作品雖然驚喜欠奉, 然而未曾觀賞過的話, 也可以一試, 大前提是要選一個景觀比較好的位置.


2014年8月30日

"榕樹下" 觀後感

製作: 團劇團
地點: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場次: 29 Aug 2014 (Fri) 20:00
編劇: 杜國威
導演: 伍潔茵, 陳淑儀
主要演員: 羅嘉雯, 冼玉恩, 王蔚穎, 葉采豐, 趙展鋒, 鄭文樂, 李敬球, 岑俊穎, 劉文華, 尹浩威

故事大綱:
玉(冼玉恩 飾)離家在外國讀書多年, 適逢隨海外劇團來港演出, 順道回去成長的地方榕樹頭探望, 這個地方對她來說, 擁有不愉快的回憶, 甚至不堪回首. 回到榕樹頭, 景物沒多大變化, 但街坊們似乎認不出她, 當她見到母親金嫂(羅嘉雯 飾)與弟妹(葉采豐, 王蔚穎 飾)在賣唱, 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是如此渡過, 覺得這樣對弟妹沒有前途, 於是想帶他們出走, 兩母女的矛盾再次出現.

面對著失明及跛腳的後父何七(趙展鋒 飾), 玉想起他對自己兒時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 但見到他現在潦倒的樣子, 卻沒有力氣去報仇. 另一方面, 玉重遇童年時的小情人良(岑俊穎 飾), 希望可以重新開始, 可惜一切已經不能回頭.

經過這幾天在榕樹頭的生活, 令玉明白到母親的苦衷, 而母親亦明白子女們的想法, 離別前, 母女二人重修舊好, 算是團圓結局.

------

本來筆者沒有把這部作品納入八月份觀賞劇目表, 後來得知朋友有份飾演其中一角, 於是決定買票捧場.

這是團劇團主辦"劇壇新秀特訓營"的結業作品, 台前幕後大部份由特訓營的學員擔任, 以往幾年也有公演, 然而筆者還是第一次觀賞.

演員方面, 筆者覺得最突出的是羅嘉雯, 她飾演一個獨力撐起家庭的中年女性, 造型及演技很寫實. 冼玉恩的表現也不錯, 眼神方面自然一點會更好, 雖然她的樣子有點不太討好(編按: 請恕筆者直言......), 但總算能夠用演技彌補不足, 亦證明團劇團選角的標準不會流於片面. 其他演員的表現也算是合格之上,  他們只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便上台演出, 有如此的水準已經值得鼓舞, 當然名師們的教導亦功不可沒.

除了演技外, 演員們的歌唱及舞蹈也令筆者入神, 其中一幕街坊與表演團體的"大戰", 完全詮釋出中西文化的矛盾, 兩者融合在一起卻產生了化學作用, 有點惹笑卻不失張力.

故事方面, 主要圍繞著親情, 以及中西藝術文化的矛盾, 最後兩者如何取得平衡.

唯一的缺點, 就是場刊的印刷似乎過份簡陋, 演員介紹的部份, 加入各演員的相片會比較好.

謝謝朋友令筆者沒有錯過精彩的作品.


2014年8月10日

"愛.夢想" 觀後感

製作: 香港青年實驗劇團
地點: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場次: 8 Aug 2014 (Fri) 20:00
編劇: 施可瑩, 嚴文意
導演: 劉育成
監製: 文建康
演員: 俞鎮淇, 鍾卓岐, 黃敏皓, 何美賢, 符溢恆, 余軍樂, 譚靖誼, 梁穎芯, 廖志雄, 陳夏艷, 陸欣欣

故事大綱:
子才(俞鎮淇 飾)大病初癒, 在好友小定(鍾卓岐 飾)及婷(黃敏皓 飾)的鼓勵下, 加入劇社當演員, 使他對戲劇產生興趣, 然而手術後的他, 身體日漸虛弱, 其後發現患上腦癌, 體力及視力漸失, 但他仍堅持參加校際戲劇節. 子才在一次綵排後, 終於不支暈倒送院, 小定, Kathy(譚靖誼 飾)及Pauline(梁穎芯 飾)到來探望, 承諾待他康復後, 讓他重返劇社崗位......

------

夢想, 理論上人人也有, 但能夠堅持的人有多少? 不能夠堅持的原因是甚麼?

這部作品以真人真事為藍本, 故事中的男主角子才, 就是現實世界中的賜豪, 他對戲劇的熱愛, 縱使頑疾纏身, 仍堅持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些身體健康的人, 卻輕易放棄夢想, 是否應該感到慚愧?

整部作品以七個分場組成, 某幾個分場之間, 一些演員以形體動作及舞蹈, 演繹子才面對著病魔的威脅及煎熬, 使故事變得更傳神. 小定與婷愛情線, 筆者覺得可有可無, 但不算多餘, 起碼能夠讓故事變得有趣一點, 筆者估計子才可能也喜歡婷, 只是礙於自己的病而不敢表達, 唯有成全小定與婷, 至於筆者有沒有估錯, 要待編劇解答了.

演員方面, 飾演男主角子材的俞鎮淇, 起初筆者覺得他很木訥, 後來才覺得這種木訥才能真實地表現出他的病容. 梁穎芯的表現, 以第一次演出來說算是不錯. 何美賢及陳夏艷分別飾演母親及護士, 兩者也有板有眼. 其他演員也大致合格, 唯獨是醫生的角色, 以普通話演譯, 感覺有點突兀, 不知是劇情需要, 還是廖志雄不懂粵語, 不是他演得不好, 純粹是筆者的感覺而已.

最後, 祝賜豪早日康復.


2014年8月3日

"1967” 觀後感

製作: 一條褲製作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場次: 2 Aug 2014 (Sat) 14:45
導演/創作: 胡海暉
監製: 黃懿雯
演員: 查國林, 張學良, 薛海暉, 黃漢樑, 譚芷翎, 鄧艷玲, 何欣旅

六七暴動發生時, 筆者還未出生, 只從一些資料, 大致了解到本來是一場工業行動, 最後演變成一場政治風波, 昔日的肇事者, 現在已經成為了當權者, 這是一個敏感的政治話題, 因為同一件事, 用不同的立場去看, 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尤其以香港目前的政治氣候來說, 筆者擔心這部作品會一面倒地向某一方偏頗, 所以考慮了一段時間, 才決定選擇觀賞.

劇團籌備這部作品期間, 訪問了一些當年經歷事件的人士, 包括市民, 警察, 左派人士等等, 由七位演員扮演被訪者, 以口述形式演繹, 嘗試把事件作完整還原.

由於是口述劇, 佈景的設計簡單, 只用了一些軟膠板及大量紙屑作道具. 演員方面, 除了有些對白不太流暢外, 各人的表現大致平均.

筆者其實感覺到劇團已經盡量把故事持平演繹, 總算沒有失望. 然而在演後座談時段, 有一位觀眾似乎不太滿意, 發表意見期間, 差點與另一位持相反意見的觀眾罵戰, 估計主持人覺得勢色不對, 於是在回應該位觀眾的意見後便匆匆結束了演後座談會. 正如筆者在第一段所說: "同一件事, 用不同的立場去看, 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這種敏感的題材, 要令不同立場的人也覺得滿意, 幾乎是沒有可能.

當然筆者也有自己的立場, 但不在這裡贅述了.

昔日的肇事者, 現在已經成為了當權者, 唯一沒有變化的角色, 應該是執法者, 只是換了"老闆"而已...... 這是筆者的最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