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 醉岸居制作
地點: 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場次: 23 Apr 2016 (Sat) 14:30
編劇 / 導演: 馮鎮宇
監製: 黃派克
演員: 林璐莎, 何家珩, 陳銘麟, 欣欣, 羅家南, 梁焯霖, 陳盈盈, 吳淑玲, 楊秀梅, 謝發存
故事大綱:
2026 年, 香港市市長賈昭然(林璐莎 飾)因為謀殺罪被送上法庭, 當時三權分立制度差不多名存實亡, 當權者的法律未能把市長治罪. 一群抗爭者應神秘殺手U 的網上號召, 佔領法庭, 對賈昭然進行另一種審判. 後來在警方的強攻下, 抗爭者節節敗退, 走投無路, 來一個玉石俱焚......
------
電影"十年"帶來了不少迴響, 這部作品, 算不算是"十年"的話劇版本!?
整個演出的氣氛, 從頭到尾很緊湊. 開審時, 證人們的作供, 帶出了普通話滅粵語, 講真話反被當成異類, 警察淪為當權者打手...... 其後抗爭者攻入法庭, 對市長聲淚俱下作出控訴...... 等等情景, 對照現實世界裡的香港, 是非黑白不分, 禮崩樂壞, 一眾當權者及既得利益者的大言不慚, 令筆者的感受甚深.
演員方面, 他們"埋身肉搏"的動作, 如果演出前沒有排練好, 很容易受傷, 替他們捏一把冷汗. 筆者覺得表現較突出的是欣欣及梁焯霖, 前者一人分飾三角, 悲憤的情緒很快便平伏, 轉變成另一個角色, 過程流暢. 後者的火爆演繹, 流露出對目前時局忍無可忍的憤怒, 筆者也覺得很無奈. 林璐莎演繹市長的奸險很到位, 面部表情似笑非笑, 令人有種不怒而威的感覺.
到最後一幕, 筆者有幸被邀請上台"引爆炸彈", 這麼突如其來, 腦袋頓時一片空白, 亦怕自己出錯影響整個表演, 這可算是筆者第一次上台參與, 感受在台上面向觀眾席的氣氛, 原來當演員真的不容易.
中共對香港的干預越來越收緊, 政治審查越來越烈, 康文署及地政總署也不能倖免, 自從去"國立"事件之後, 這部作品的名字也引起了一場小風波, 差點影響公演, 在言論自由一點一滴地流失的情況下, 這類作品日後能否公開地演出, 甚至能否合法地演出, 筆者不表樂觀.
近來, "港獨"呼聲越來越大, 四方八面對此作出譴責, 其實政府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呢? 一味諉過於人, 難怪人們對政府越來越不信任.
這部作品, 雖然未必能夠為社會帶來改變, 但能夠令人"清醒", 也算是值得一看.
------
延伸閱讀:
1. 本地舞台劇D7689 十八區掛橫額被刁難
2. 舞台劇《案件編號:D7689》申掛橫額被拒 導演﹕劇名敏感 地署﹕港島無位
3. 全體公務員不敢提《案件編號 D7689》 「國立」豈只特府唯一禁忌?│皇甫清
2016年4月24日
2016年4月10日
"安樂.死?" 觀後感
製作: 東ACT
地點: 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場次: 9 Apr 2016 (Sat) 20:00
編劇: 段俊而
導演: 段俊而, 周振源
監製: 謝菘銘, 蕭佩凝, 梁恩兒, 黃思婷
演員: 謝菘銘, 衛鎮國, 潘瑤, 石穎怡, 段俊而, 李佩貞, 丘嘉熙, 黃燕明
故事大綱:
仁傑(衛鎮國 飾)是一位醫生, 當他的事業正值如日方中, 愛情得意的時候, 突然患上腦中風, 昏迷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他醒來後, 家人, 朋友及愛人早就離他而去, 只有好友守仁(謝菘銘 飾)對他不離不棄. 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康治療, 仁傑總算能夠康復過來, 並能夠重新當醫生.
然而, 仁傑經歷這場巨變後, 使他的性格變得悲觀及偏激, 在工作上的理念與紫晴(潘瑤 飾)南轅北轍, 兩者經常發生磨擦, 守仁在中間充當"和事佬", 緩和氣氛.
紫晴發現自從仁傑入職後, 病人的死亡數字增加, 懷疑是仁傑所為, 其實守仁早就察覺到, 只是不敢相信, 紫晴決定找機會質問仁傑.
不久, 紫晴遇上意外身亡, 在她的喪禮上, 守仁質問仁傑有否對病人非法執行安樂死, 仁傑直認不諱, 認為自己是幫助他們, 並沒有做錯.
最後, 仁傑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
再來一部新進劇團的作品.
因為筆者錯誤的乘車決定, 開場後五分鐘才到達, 未能即時入場, 要待第一分場完結後才能進入, 錯失了一些情節, 有點可惜.
演員方面, 唸對白不流暢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些演員是第一次踏入舞台, 演出經驗淺, 而且平日有正職, 只能待下班後才能排戲, 加上是新進劇團, 這一點可以諒解.
安樂死, 一向是爭議性的話題, 在法律及道德的觀點上, 支持與反對的人各有道理. 正如劇裡面的仁傑, 他把自己在昏迷時所受的痛苦投射在病人身上, 使他產生了"幫助"病人及其家屬的念頭, 然而這是病人的真正意願? 家屬會認為這是"幫助"? 當中有不少灰色地帶, 這亦是安樂死一直以來未能合法化的主要原因.
除了安樂死外, 這部作品也帶出了抑鬱症及自殺的迷思, 有些"正常"人對他們嗤之以鼻, 認為他們軟弱, 其實"正常"人只要多一點同理心, 去聆聽及了解, 已經足夠. 即使他們最後的決定未如人意, 也應該予以尊重.
以上種種問題, 其實看完這部作品, 也找不到確切的答案, 要待觀眾們自行思考.
這部創團作, 由冼振東擔任藝術顧問, 他的指導可算是功不可沒, 希望日後的作品會更精彩.
地點: 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場次: 9 Apr 2016 (Sat) 20:00
編劇: 段俊而
導演: 段俊而, 周振源
監製: 謝菘銘, 蕭佩凝, 梁恩兒, 黃思婷
演員: 謝菘銘, 衛鎮國, 潘瑤, 石穎怡, 段俊而, 李佩貞, 丘嘉熙, 黃燕明
故事大綱:
仁傑(衛鎮國 飾)是一位醫生, 當他的事業正值如日方中, 愛情得意的時候, 突然患上腦中風, 昏迷了一段很長的日子, 他醒來後, 家人, 朋友及愛人早就離他而去, 只有好友守仁(謝菘銘 飾)對他不離不棄. 經過一段時間的復康治療, 仁傑總算能夠康復過來, 並能夠重新當醫生.
然而, 仁傑經歷這場巨變後, 使他的性格變得悲觀及偏激, 在工作上的理念與紫晴(潘瑤 飾)南轅北轍, 兩者經常發生磨擦, 守仁在中間充當"和事佬", 緩和氣氛.
紫晴發現自從仁傑入職後, 病人的死亡數字增加, 懷疑是仁傑所為, 其實守仁早就察覺到, 只是不敢相信, 紫晴決定找機會質問仁傑.
不久, 紫晴遇上意外身亡, 在她的喪禮上, 守仁質問仁傑有否對病人非法執行安樂死, 仁傑直認不諱, 認為自己是幫助他們, 並沒有做錯.
最後, 仁傑被判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
再來一部新進劇團的作品.
因為筆者錯誤的乘車決定, 開場後五分鐘才到達, 未能即時入場, 要待第一分場完結後才能進入, 錯失了一些情節, 有點可惜.
演員方面, 唸對白不流暢的情況時有發生, 有些演員是第一次踏入舞台, 演出經驗淺, 而且平日有正職, 只能待下班後才能排戲, 加上是新進劇團, 這一點可以諒解.
安樂死, 一向是爭議性的話題, 在法律及道德的觀點上, 支持與反對的人各有道理. 正如劇裡面的仁傑, 他把自己在昏迷時所受的痛苦投射在病人身上, 使他產生了"幫助"病人及其家屬的念頭, 然而這是病人的真正意願? 家屬會認為這是"幫助"? 當中有不少灰色地帶, 這亦是安樂死一直以來未能合法化的主要原因.
除了安樂死外, 這部作品也帶出了抑鬱症及自殺的迷思, 有些"正常"人對他們嗤之以鼻, 認為他們軟弱, 其實"正常"人只要多一點同理心, 去聆聽及了解, 已經足夠. 即使他們最後的決定未如人意, 也應該予以尊重.
以上種種問題, 其實看完這部作品, 也找不到確切的答案, 要待觀眾們自行思考.
這部創團作, 由冼振東擔任藝術顧問, 他的指導可算是功不可沒, 希望日後的作品會更精彩.
2016年4月3日
"月愛.越癲" 觀後感
製作: 中英劇團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場次: 2 Apr 2016 (Sat) 20:00
編劇: Craig Pospisil
翻譯: 張可堅
導演: 盧智燊
監製: 張可堅
演員: 黃天恩, 王曉怡, 胡麗英, 張志敏, 馮祿德, 區嘉雯, 麥沛東, 藍真珍, 邢灝, 楊瑩映
------
故事大綱:
十位故事人物, 以一連串的關係連繫著, 包括夫婦, 父母子女, 兄弟姊妹, 朋友及情人. 以愛情, 親情, 友情, 姊妹情及兄弟情, 交織成現代人的感情世界.
------
這是筆者在本年度首次觀賞中英劇團的作品.
這部作品源自美國編劇Craig Pospisil 的"Months on End", 利用十二個分場, 以月份為代表, 加上十位演員構成的組合, 演繹各自的感情故事, 包含了愛情, 親情, 友情, 姊妹情及兄弟情.
演員方面, 眾人大致維持應有水準, 表現較為突出的是麥沛東及邢灝, 他們的演出帶來了不少笑聲. 另外張志敏與麥沛東飾演兩兄弟, 他們把那種口硬心軟的兄弟情, 演得很到位, 算是整部作品之中最好的一段.
筆者覺得作品算是平穩, 驚喜不算多, 當中帶點笑位, 以消閒的角度來說, 可以一看無妨, 如果門票定價低一點會更理想.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場次: 2 Apr 2016 (Sat) 20:00
編劇: Craig Pospisil
翻譯: 張可堅
導演: 盧智燊
監製: 張可堅
演員: 黃天恩, 王曉怡, 胡麗英, 張志敏, 馮祿德, 區嘉雯, 麥沛東, 藍真珍, 邢灝, 楊瑩映
------
故事大綱:
十位故事人物, 以一連串的關係連繫著, 包括夫婦, 父母子女, 兄弟姊妹, 朋友及情人. 以愛情, 親情, 友情, 姊妹情及兄弟情, 交織成現代人的感情世界.
------
這是筆者在本年度首次觀賞中英劇團的作品.
這部作品源自美國編劇Craig Pospisil 的"Months on End", 利用十二個分場, 以月份為代表, 加上十位演員構成的組合, 演繹各自的感情故事, 包含了愛情, 親情, 友情, 姊妹情及兄弟情.
演員方面, 眾人大致維持應有水準, 表現較為突出的是麥沛東及邢灝, 他們的演出帶來了不少笑聲. 另外張志敏與麥沛東飾演兩兄弟, 他們把那種口硬心軟的兄弟情, 演得很到位, 算是整部作品之中最好的一段.
筆者覺得作品算是平穩, 驚喜不算多, 當中帶點笑位, 以消閒的角度來說, 可以一看無妨, 如果門票定價低一點會更理想.
訂閱:
文章 (Atom)